「在夜深人靜時,我的歌聲劃破夜幕,悄悄地呼喚你。
在那幽靜的森林裡,我的情人啊,允許我…」
據說,著名的小夜曲就是舒伯特依據
Rellstab這首詩產生了靈感而完成的。

 

另一個浪漫的說法:在某個深夜裡,月兒如鉤,星星閃耀。
舒伯特正漫步於街道上,忽地靈思泉湧,遂借用了路旁住家的鋼琴,
一氣呵成地完成了這動聽的曲子─小夜曲。

 

 

什麼時候學這首曲子的呢?我已回想不起了。
不過,當時對它下的功夫看來應該不少,隔了這麼久再接觸它,
竟覺十分容易上手;雖對琴譜頗有猶疑,
指頭卻可以自然地敲出應該的位置。

嚴格說起來,鋼琴已可算是被我擱下了,雖然仍有保持接觸,
多半是興之所至自娛罷了,
與從前學琴時每天先練至少半個小時的指法基本功,自是不可同日而語。
不過,畢竟曾經那樣地練過,多少還是有些東西留了下來,
感覺很是欣慰。

 

 

 

但也有些遺憾。

 

將家中架上的樂譜翻了翻,發現有幾本弟弟買的譜,全是名家的作品。
這些樂譜發表已過百年,沒有著作權的問題,
經出版社將其匯整後重新印刷,其中不少蕭邦的曲子。

 即使是當年我也沒有練過「幻想即興曲」,更別提功力已減的現在。
試著彈奏,真箇是「舉步維艱」,右手每小節連串十五個十六分音符,
配合左手正確地彈奏外,還要兼顧速度,對現在功力大減的我而言,
的確困難。

 

如果當年繼續堅持學琴,是不是能有彈奏這曲子的實力呢?
我不禁思索起來。

不過,決定的事就是決定了,倒也沒什麼後悔,
只是想想另一種可能而已。

 

 

 

拜文化交流發達所賜,可以輕易地看見、聽見國內外大師級人物的表演。
每每在欣賞超高水準的演出之時,既感動於技巧之高超與詮釋之卓越,
卻也感慨自己絕對練不到那種境界。

 

 

那,為什麼還要學?

其實學習樂器,真的是有種很特別、很奇妙的樂趣。
我找不到適合的形容詞,也許可以說那是種滿足,
也可以說那是種…「釋放」?

藉由演奏,將自己的感情融入其中,以自己的方式去表現,
在那當時,讓聆聽者稍稍地碰觸到些許自我,既是種含蓄的表達,
卻又蘊含深意。

 

 

 

但是,要能藉著樂音,反映出內心的情感,沒有一定功力是辦不到的;
而旁人若沒有敏銳的感覺,自然也不明所以了。

奇妙的是,對我而言,學鋼琴的時間雖是提琴的好幾倍,學鋼琴的時候,
老師常說:「表情」再強一點,多「放」一點;學提琴時則沒有這困擾,
就像是將想的東西翻譯出來那樣直接。

在反映情緒上,鋼琴似乎略有隔閡… 
這大概可以解釋,為何提琴令我如此著迷吧

 

目前看來,新的學期我將仍不會有時間返社繼續學習,
我想,就將它視為一個願景,在心中埋下種仔,只要喜愛的心不變,
總有一天會讓它萌芽的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lh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