之前我的實驗室和工研院有過多次的合作經驗,
實驗室的博班學長本身也在工研院位居研發經理,
和工研院的一些大頭們接觸的次數也可說不少。
對於工研院三個字,我想我會比一般人要多一點熟悉感,
即使我從未實際去過位於竹東的工研院本部。
利用這次和教授去參加工研院-系統工程研討會的機會,
我終於可以看看傳說中的研究機構是怎麼一回事。
***
工研院說起來還真是佔地挺廣的,
學長工作的系統中心整棟屬於偏灰白色的色調,在烈陽的照耀下,
映出刺眼的白。
其複合式的建築本體,清潔、整齊、氣派的結構,
與周圍僅然有序的道路規劃,儼然散發出某種科技與未來感;
而不只在是外觀上感覺別緻,
會議廳內部的陳設也是十分地氣派宏偉;
設施的動線安排與布置,在視覺與感官上也挺特別,
處處令人充滿了「真是高科技!真是有錢!」的感受。
台灣有這樣設備先進的研究單位,實在是很棒的事。
***
只是,這樣的感覺沒有持續很久。
一直耳聞工研院的某些單位,
有「養老院」之稱。
許多人似乎都以進工研院裡這樣的單位為目標,
相較於竹科幾乎都要八點以後下班、以及私人企業競爭激烈如戰場,
也難怪能三點收拾東西、五點準時閃人的公家機構工研院會被視為天堂了。
而這天聽某中心許多博士的報告或是言談,
我有種摸不著邊際的感覺。
大家都在談一些scope非常遠大的目標,
都在說那些要把什麼整合起來的話語,
開口閉口都是要創新、creative、innovation等等,
卻沒有人談到實際執行的整個配套方案。
我不禁問學長:
「究竟是我程度不夠,不明白他們講的有多重要?還是他們只是在打嘴炮?」
學長笑了笑:
「你能感覺到,代表你很有sense了,而他們整個中心,其實都是這樣講話的…」
真是令人感觸萬千…
一個這樣研究型機構的學者們,如果老是空談一些玄學,
老是在畫大餅、生產一堆無意義的計畫書來騙經費,
老是開一堆沒有實質貢獻的會、舉辦沒有幫助的活動,
我們的競爭力要從何而來?
在這個知識經濟的時代,「創新、研發」背後隱含的潛力、
以及其所能為產業帶來的影響與衝擊,往往是決定性的。
台灣高科技業在日本、韓國的夾殺,
及由於缺乏品牌行銷能力,而被品牌客戶剝削的艱苦環境下苦苦掙扎,
大家無不努力地希望能從找出新的方向、拓展生存空間。
如果這些博士們,對於有心前來求教的業界代表們,
只能給予空洞、官腔、以廢言代替解答的回應,
這樣的〝研究〞〞機構花了大筆經費究竟是在研究什麼?
又是否有存在必要呢?
初來工研院時的那股興奮與讚嘆,
不過一天的時間,
竟逐漸轉為一種深切地失望,
這是我始料未及的。
臨走前,
望著眼前這如同科技城堡一般的存在,
我衷心地希望,有一天,
它能有如其外貌般地貢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