現實中很多人把唸博士班當作是延遲找工作的避難所、或為了面子、為了榮耀;但讀博士與做研究不是一份工作也不是金錢上的投資,而是一種life style。博士不是晉升高社經地位的跳板、更未必是幸福生活的保證。而一個博士的培養是需要社會付出資源的,相對的責任也更大。

先前聽某教授提過,從前在柏克萊唸工工博士時,研究了許多設施規劃、排程、倉儲、物流規劃等等課題,可是回來台灣以後都用不到。因為美國地大,所以才會有「如何設計倉儲地點與物流方式以達到最佳化」的問題;在台灣,這種問題是不存在的,根本沒有蓋兩個大型自動化倉庫的問題… 因為地理限制(台灣就只有這麼點大)以及資金籌措能力不如美國企業(就是沒那麼多錢啦)。

這代表了什麼?一昧地想去國外取經是不行的,也要想想所學是否能應用回來,或是自己有沒有能力創造出因為環境不同、因地制宜的知識。但如前所述:「博士是自己找問題,自己找答案」;如果沒有這種能力,這博士似乎也不用念了。


其實,我不是沒有想過再往上唸這件事。畢竟如果行有餘力,在華人傳統文化的認知下,家人都常只會覺得與有榮焉、幾乎不可能反對。


「如果家裡可以出一個博士,該有多好啊!」

抱持如此想法的家庭在華人社會確實處處可見。而在這眾人鼓吹、促成一種「期待」的形勢下,處於中心的你是否捫心自問過:自己有那樣的思維嗎?適合那樣的環境嗎?你,有認真想過為何而唸嗎?那些理由可以讓你忍受學術的孤獨嗎?

所謂人生貴適志,如果不是真的喜歡一門學科(至少也要占大部分原因)、而是為了其他雜七雜八有的沒的包袱或虛名,就這樣沒頭沒腦地一頭栽進去唸博士是不可能撐下去的。

除了以上自省的部分,由於家裡的狀況所致,老實講我確實是迫不及待地想投入職場。試想一個男人唸完博士、年近30歲才除去學生頭銜開始要踏入社會。與社會脫節了這樣長時間,如果在學術或研究機構也就罷了,在一般業界除了心態、延伸的許多溝通與相處問題已是眾人有目共睹的(女孩子的話,還要考慮適婚年齡、對象難尋等)。再者,經濟方面我確信可以自食其力,但是對原生家庭(或如果有的話,自己家庭)的責任,我能兼顧嗎?

此外,雖然在台灣文憑和賺錢錯誤地綁在一塊,可博士已是當前人類最高學位。在這樣的一個位置,難道不能擺脫那種思維嗎?一次也好,真正不為工作、不為任何現實考量、純為自己做學問的興趣與喜好,去選擇嗎?

以我來說,一直很喜歡設計以及藝術美學的東西,除了正規的課程、我也很希望可以到世界著名的美術館、博物館遊歷一番。但是真要唸這些東西的話,應該也是最多到碩士為止…

再三思考後,我的結論是:目前沒有念博士的打算。而國內的訓練方式我已經親身接觸過了,所以將來就算要也是出國唸,而更重要的是,保持持續學習的心態;這一步先做到了,再看屆時的成長與體會,隨機應變吧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lh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