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子進入十月,我也正式由常日班轉為四二輪班,開始跟值的生活。

 

雖說公司規定上班時間為AM0720PM1920。但為了交接通常都會提早,而我們家的習慣是大約七點到位置上。下班時間同樣因為交接,往往會拖延,大約PM2000左右。但若遇上固定課內會議的時間,則不分休假與否、全員出席,而下班時間就得看老闆什麼時候放人。

 

 

現在大約六點半前,我就會醒來,梳妝盥洗一番準備上班。經過一天工作,下班後若時間算早(八點前)、且精神不錯,就去體育館運動運動,回到住處也差不多晚上九點快半了。通常洗洗衣服、看個書、上上網之類,就又到了就寢時間。

 

為了保持體力,工作日我幾乎都是12點前就上床休息了。這樣整天下來,屬於我自己的時間,真是少的可怕。想起以前念研究所時,在竹科工作的房東陳大哥也是類似這樣的作息型態。

 

 

自開始工作以來,這樣的生活形態,卻越來越令我有所感觸。

 

或許,這就是現代生活的必然現象—廣度取代了深度。

 

網路時代使我們接收得到無遠弗屆的訊息,知識的流通不再狹隘;但在生活、生命的層面上卻變的膚淺了,大量湧入的訊息、外界的刺激,使忙碌的我們越來越無暇去思考存在的意義。

 

仔細想想,有多久沒有靜心地看書了?有多久沒有襯著清涼的晚風散步了?有多久,沒有沈澱下來,好好地和自己對話了?

 

說實在的,缺少了這些深度活動,以及那種想做卻有心無力的不足感,竟讓我泛起煩躁而恐懼的感覺。

 

 

我害怕自己會在這樣機械性的規律中,失去了性格中柔軟的部分;害怕終日鑽研在專業領域,反而喪失了生活的知能;更害怕這樣的一種消磨,會令自己變的粗鄙無文、喪失身為人的價值。

 

開口閉口都是某某公司的股價、錢景、投資;閒聊話題總圍繞在某部門秘書的樣貌、胸部大小、或是別人的八卦;這種景況,總令我感到很難融入,也不想去融入。

 

而我不禁懷疑,這樣子的一個靈魂,以金錢計是相當有價值,但以別的角度來審視時,會是多少?另一方面則恐懼自己會變成這樣嗎?變成另一台高效率的工作機器?

 

 

因此,雖然上班很累,但我還是堅持一定要保有固定運動的習慣;也督促自己不要回來就窩在電腦前上網;可以多看看書、寫寫日誌或是學點東西。藉由這樣的深度活動,讓自己遠離日常單調的雜務,獲得心靈的平靜。

 

說來好笑,記得高中時的英文課本中提到個詞:Inward peace,課文內容依稀是倡導追求內心的平靜才是最重要的事。

 

那時身為學生的我,身處最單純的環境,只覺那是理所當然的事,卻無法體會它的珍貴。

 

如今,我卻開始真正有些明白了。

 

每個人所追求的東西不同,也許有些人認為賺很多的錢才是讓自己平靜的方法也不一定。但在我而言,我想,那不是最重要的。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lh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