開始工作、有了收入之後,許多「成人」會面對的問題也接踵而來。

最直接的莫過於:「要拿多少錢給家裡?」

 

 

我的室友說,他預計拿薪水的1/X回家,至於為什麼是這比例,那是他們家的傳統。

 

「我爸是經營小吃業的,所以從小我們家小孩只要有收入,就是這樣的處理方式」室友說。

 

和很多已就業的朋友閒聊,這件事大致可由原生家庭的家境來區分。通常家中經濟無慮者,即便孩子有拿錢回家,通常父母的處理方式也是將大部分存起來、回歸給孩子。而家境較有問題者,則往往責無旁貸、必須扛起責任;運氣好的撐一下海闊天空、運氣不好則是連自己也拖下水。

 

其實這是個牽扯很廣的問題:家中是否負債?你的所得屬於什麼等級?你自己有否債務?自己的生涯規劃為何等等條件都會有影響。

 

而在這過程中,親子關係以及家庭氣氛是否能完滿,需視雙方的認知而定。

 

有的父母採天經地義、理所應然的態度;有些則是認為孩子能把自己顧好就好;也有些則會以此作為是否「孝順」的指標。

 

同樣的,有些為人子女即使搾乾自己也要資助家裡;有些則是裝死到底。

 

而整個社會對此也有著定型化的認知。怎樣的行為叫做「孩子很孝順、很有出息」,怎樣的行為則是「不孝、忘恩負義」,其實不難辨別。

 

 

看到九把刀寫關於帶他父母去老虎城的gold class廳看電影、逛街買東西,看著爸媽對什麼都很新鮮都很感興趣的樣子,說真的,令我很有感觸。

 

可以的話,我相信為人子女者,沒有不想讓父母過好日子、享受一點奢侈、開開眼界。可當你已負擔了部分家中經濟時,要再負擔這些支出,其實是相當吃力,而有心無力。

 

然而,許多人卻往往只看見表面。

 

如果沒有帶父母上館子、吃大餐,即便你每個月固定拿出月薪的一半,感覺上就是差了點。如果沒有定期為家中添購物品,即便生活雜費都是由你支付,你就是硬生生地會被認為做得不夠。

 

雖說自家知自家事,但人類畢竟是群居的物種。你可以問心無愧,但難杜悠悠之口。

 

 

阿哲,我的高中同學。自國中時代起就靠打工付自己的學費與生活費,直到如今念博班的他,每個月固定都有寄錢回家。令人不平的是,他的弟妹卻是從小吃住靠家裡,現在工作賺錢後則是花自己。

 

「畢竟是自己家人啊,所以就算了不計較。」阿哲苦笑著說。

 

如果說,因為是父母把他養大,所以他該回報,那就衍生兩個問題:

1.      他父母真正養了他多少?

2.      他的弟妹就不是父母養的?

 

如果要說,父母之恩不該這樣算計、不該以公平論,那請問對待自己子女態度迥然的父母,就可用「因為是我把你養大,所以你該這樣回報」的公平論嗎?

 

看了看PTTpay_home版,發覺這種做很多卻還被人嫌的例子還真不少。

 

 

話說回來,我還有就學貸款等著我呢。

如果我偶而想到過去給了家裡的XX萬、想起多了它我會輕鬆不少、有了這樣念頭的我,就會人人喊打了嗎?

 

可惜「旁人的碎碎念」這種招式只會對我媽有用。對我而言,只要問心無愧,我「不理會外界聲音」的小宇宙,可是強大到連自己都害怕。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lh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